繁昌山沖 紅色故事 ——繁陽鎮(zhèn)朱沖探訪記

發(fā)布時間:2023-02-20 10:50 來源:繁昌區(qū)融媒體中心 閱讀次數: 字體:【  

近年來,繁昌又一紅色革命舊址頻上熱搜,繁陽鎮(zhèn)大陽村的朱沖曾經是中共皖南特委的駐地,被很多的網友熟知。

壬寅初冬,懷著敬意、帶著任務我特地趕往朱沖進行調查采訪,在朱為斌先生引見下,我找到了朱仕憲老先生。朱老今年82歲高齡,身體硬朗,神采奕奕,精神矍鑠,十分健談。說起朱沖的歷史,老人娓娓道來,問答如流。

紅花山東北坡山腰向下裂開的一條小峽谷里,原名叫“桃凹”,西側為前山,東側為后山,這個峽谷桃凹就是現在的朱沖。

峽谷里有條自上而下的溪溝,山上眾多泉眼中冒出來的甘泉混著雨水,一年四季,或涓涓細流、或洪流滾滾,旱不干、澇不溢,向下流淌。水存“店門水庫”灌溉農田,或經橫山流入長江。這是朱沖村民生命的源泉。溝的西沿是一條小道與溪相伴,上通山腰涼亭(涼亭已不存),下為出入峽谷要道,謂“涼亭路”。這條涼亭路原來都是用石板、石條鋪設而成,供人們上下行走,經改造后,現可供小車通行。

450年前,朱氏先人由涇縣來此山凹定居、繁衍生息。他們將房屋建在峽谷兩側。自下而上,或開挖鏟出一塊平地、或以石塊土方磊起屋基,建成一幢幢粉墻黛瓦,戶戶相連,重重疊疊至山腰。房前屋后都有大樹,或固定屋基,或守護上下小道。這里土地“寸土寸金”,除住房、道路和溪溝外,連用來種菜的地方也沒有。

這里的居民多為朱姓,朱沖由此得名。1982年,在進行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時,這里共有65戶居民278人。

峽谷兩側終因房屋太多、樓房重壓,增加山體滑坡風險,政府動員拆遷移民,沖內居民大幅減少。目前雖然尚存30來戶住房,也只有近40多人故土難離,仍然居住在這里。

村口的朱氏宗祠,建于兩百年前,曾遭多次劫難,由于朱氏族人極力護佑并多次修繕,才得以保留至今實屬不易,現已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宗祠門前下端的溪溝上,有座石砌拱橋,名“朱沖橋”,雖很不顯眼,但在清道光《繁昌縣志》上卻記載有名,系嘉慶十八年(1813)監(jiān)生汪光午修造。

傳說宗祠斜對面有座紫云宮,說是朱氏家廟,當朱姓的男人們在祠堂舉行活動時,他們的女眷只能在紫云宮里燒香拜佛。如今紫云宮被紫云亭取代,成為人們休閑、會客聊天的好地方。

朱沖的居民主要靠山吃山。朱氏先人,曾經將涇縣人利用青檀樹皮加工宣紙的技術帶到這里。他們在山上大面積栽種青檀樹,取皮制紙漿,或直接送蕪湖銷售,或加工紙張,獲取經濟收入。終因連年戰(zhàn)亂,經濟凋敝,宣紙滯銷,只能以山上的竹木柴炭作為主要商品,換取糧食、油料和其他生活用品。

沖口下面120多畝的耕地,原本是朱氏富裕戶的田產,成為朱沖農民集體生產勞動的場所。

早在1930年前后,桃沖張贊候的裕中煤礦,曾在朱沖村口開挖煤窯,日產30噸左右,日軍入侵后被迫停辦。

朱沖三面是山,每戶居民出后門就上山,便于隱蔽。沖口狹窄,猶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堡壘,又像一座山寨。

1938年日軍入侵繁昌后,以荻港為中心,桃沖、三山為要點,占領了紅花山,并在山上筑碉堡派兵駐守,成為重要的軍事據點。紅花山就成為敵前進入敵后的大門,而在紅花尖東北側山下的朱沖屬于“敵前”,是新四軍、中共地下黨組織及其領導的地方武裝游擊根據地,成為皖南新四軍抗日最前線。

1938年9月,新四軍三支隊副司令譚震林派支隊政治部隨軍服務團的張世杰率一個排的部隊,先行到達繁昌的紅花山區(qū),在孫村、朱沖、桃沖等山沖開展工作。宣傳新四軍抗日救國思想,組織農抗會,部隊還通過化裝接近敵偽據點,了解敵情,為部隊進駐創(chuàng)造條件。

新四軍三支隊進駐繁昌后,有民運工作隊到朱沖宣傳抗日,新四軍政治部文工團曾經到朱沖教唱革命歌曲,山沖到處飄揚著抗日的歌聲,男女老少都受到抗日的宣傳動員。群眾積極踴躍參加各種抗敵組織,有十幾人加入中國共產黨,并成立地下黨組織,許多青年積極報名參加新四軍和游擊隊,其中本村朱大金還擔任游擊隊長。朱沖不僅是新四軍的游擊根據地,也是新四軍由涇縣通往江北地下交通線的站點。朱沖人民為新四軍站崗、放哨、送情報、帶路,作出重要貢獻。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朱沖的朱大金(朱仕橋)、朱仕興、朱端蘊、朱錫佳都為革命事業(yè)獻出了寶貴生命。

皖南事變以后,1941年2月,繁昌縣委在無為恢復成立,書記李鐵民,3月初回江南開展工作。當時負責組建新四軍第七師的曾希圣指示:組織一支200多人的暫編大隊渡江南下,重返繁昌的紅花山地區(qū),恢復和發(fā)展皖南游擊根據地。3月下旬渡江上岸后,在小龍?zhí)翚灉缛哲娨恍£犑畮兹?,大獲全勝。由于日軍和國民黨頑軍及地方勢力配合清剿,僅留下了39人由劉全率領,以朱沖、湖陽沖為游擊根據地,在周邊打運動戰(zhàn)。5月份,七師梁金華率領五十六團的一個連部隊渡江來到紅花山區(qū),與劉全相互配合,堅持開展游擊戰(zhàn)爭。

1941年7月,根據皖南特委的決定,在朱沖成立繁昌敵前縣委,同年9月改為工委,書記李鐵民,堅持繁昌敵前地區(qū)的革命斗爭。

9月,無為東部的偽軍配合日軍向無為地區(qū)掃蕩,按照曾希圣同志指示:中共皖南特委機關人員在黃耀南同志率領下,隨五十七團經黑沙洲轉移到達無南的隆興洲。特委機關大部分人員隨黃耀南轉移至繁昌紅花山地區(qū)與梁金華團長會合。特委機關人員突破敵人圍追堵擊,來到紅花山腳下,先駐湖陽沖后移朱沖,在這里直接指揮皖南人民驅日寇、殲頑敵,并負責各縣黨組織機構設置、人事任命、調動,傳達上級黨組織重要指示等工作。黃耀南等領導干部就住在老百姓家的閣樓上,而絕大多數人員都住在山上森林、竹園搭建的棚子里,利用日本鬼子和國民黨的矛盾,在山中間活動。國民黨反動派偵知之后,集結五十二師及繁昌土頑一萬多人,不斷對朱沖及周邊地區(qū)進行圍困、進攻,遭到梁金華率部奮力反擊。在敵人一次偷襲中,兩名支委和4名干部被捕壯烈犧牲。當時新四軍主要活動在三個村莊,四個山頭,五處棚子,生活十分艱苦,斗爭異常緊張殘酷。1942年2月,特委機關人員被迫轉移至江北無為白茆洲。

1943年3月,繁昌縣委在無為江邊召開會議,決定縣委領導和大隊干部過江到繁昌紅花山一帶開展工作。將敵前工委和敵后縣委合并,成立繁昌縣委,縣委書記陳云飛,機關常駐朱沖。不久在朱沖召開了第一次縣委會議,研究對敵斗爭策略。1943年秋冬,國民黨一四四師以一個團的兵力進攻紅花山,將游擊隊包圍,家住朱沖的游擊隊長朱大金被敵人殺害。1944年4月,張世杰調任繁昌縣委書記,縣委機關及警衛(wèi)連仍駐在朱沖一帶,與王安葆等堅持山區(qū)斗爭。在朱沖開辦了一次黨訓班,有三四十人,主要訓練黨的組織干部。9月撤銷繁昌縣委成立南繁蕪縣委,不久轉移他處。

1945年9月底新四軍北撤后,10月底在朱沖重新成立中共南繁蕪縣委。遭到國民黨頑軍不斷“清剿”,數百名國民黨軍隊襲擊紅花山游擊隊駐地,敵人撲空后將游擊隊所居住的山棚燒光。11月底縣委在朱沖召開第三次會議,決定從紅花山轉移到五華山區(qū)。

1948年7月5日早飯后,“三陳”率領的解放軍南下干部大隊,渡江突圍后到達紅花山下的朱沖,午飯后又遭到敵人包圍。他們迅速撤到屋后竹園里,并搶占了山上制高點,與敵人展開戰(zhàn)斗,殲滅敵人一個連后,在朱沖村民家吃過晚飯后,迅速轉移出去。

此后,白色恐怖一直籠罩著繁昌,朱沖仍然是地下黨組織和游擊隊經常活動的場所,直到大軍渡江繁昌解放。

朱沖的紅色故事很多、也很長……

伍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分享到: